188bet一半是浪子,一半是戏痴,陈凯歌“人前身后”的那些事

5月23日晚,188bet第十八届、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现场,最受人瞩目的莫过于陈凯歌与张译。

图片

报道截图

前者两次登台领奖,后者拿满“中国电影三大奖”得了大满贯。

似乎每次张译拿奖都能得到网友的鼓励与支持,呼声一片。

而每次陈凯歌出现,却会引发网友的一番讨论,毁誉参半。

不得不说,人与人的差距还是很大的,也难怪在现场陈凯歌大多数时间都“板着脸”。

回看过去这些年对陈凯歌的争议,被人拿放大镜扒着看的就那么几件事:4段情史,《霸王别姬》后的“江郎才尽”,10年“无极”之约等等。

然而,在这些非议声中,陈凯歌的“口碑”却并没有出现抛物线下滑,反而呈现出了一条起伏都能达到“极致”的波浪线。

这条“波浪线”贯穿了陈凯歌的4段恋情,也贯穿了陈凯歌38年的影视创作历程。

图片

对于陈凯歌导演这个人,可能最为公允的评价就是:

一半浪子,一半戏痴!

这种评价不是哗众取宠,也并非“和稀泥”。

在陈凯歌早期创作的作品中就体现出了这种“一体两面”的特点。

1987年,陈凯歌执导拍摄了《孩子王》,影片改编自阿城先生的“三王”之一。

在这部影片中,有一段无声的镜头:

某天夜晚,“山村老师”老杆拿着煤油灯站在一片破碎的镜子前,在昏黄跳动的灯光下,老杆从镜子中看到了“两个自己”。

图片

《孩子王》截图

若干年后,陈凯歌对这个细节解释道:“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另外一半。”

《孩子王》中的“老杆”,一个自己是崇尚知识与教育的,而另一个自己却质疑着眼前的一切。

回到陈凯歌的身上,无论是感情的选择,还是影视的创作,其实也都存在着“两个自己的拉扯”。尤其是,如果你读过陈凯歌写的《少年凯歌》,更会感觉到在他身上的这种拉扯力度。

至于说,究竟是陈凯歌的行事风格影响了戏,还是陈凯歌对戏的理念影响了自己,就等你看完他大半生过往,自行寻找答案吧。

崭露头角与绯闻出现

陈凯歌会走上拍电影的这条路,绝对是一种“1+1=2”的必然。

一个“1”是受父亲陈怀皑的影响,以及他对父亲的愧疚。

一个“1”是对走过的岁月的深思,以及他为自己的赎罪。

陈怀皑,原名郑衍贤,也是我国著名导演,执导过《虎穴追凶》《杨门女将》《海霞》《双雄会》等。

图片

报道截图
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一场“大革命”波及了陈怀皑。

也是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,陈凯歌为自保当众打了父亲,这成为了他心中的裂痕与一生的悔恨。

1952年出生在北京的陈凯歌,在32岁执导拍摄了第一部影片《黄土地》。

1985年,33岁的陈凯歌凭借这部影片拿到了第38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的“银豹子”。

不太了解陈凯歌的人,会认为《霸王别姬》是其巅峰之作。

但对电影有高度热爱且有一番见解的人,往往会认为陈凯歌的“处女作”完全不次于《霸王别姬》。在当年,这部影片就被公认为是标志着第五代导演真正崛起的电影作品。

可以说,这部影片不仅让第五代导演得到了国内外认可,也让陈凯歌展露了锋芒,最关键的是陈凯歌凭此还收割了一段爱情。

1985年,回到国内的洪晃观看完《黄土地》,连连感叹“太棒了,完全像一首诗”。于是,她便让朋友“搭桥”想会一会这部剧的导演。

图片

报道截图

二人一见面,洪晃就被陈凯歌特有的温柔与才气所吸引,而洪晃那大大咧咧的豪爽性格也让陈凯歌眼前一亮。

少男少女心心相吸,二人见面的次数越来越频繁,陪伴的朋友却越来越少,直到最后撞出了爱情的火花。

图片

对于这段婚姻,起初洪晃是极为满意的,多年后洪晃说过:

“对于一个26岁的女孩子,陈凯歌可以说能够满足处在那个年龄段的女孩子所有关于爱的幻想。”

而这段婚姻对于陈凯歌也尤为重要,是洪晃陪伴他度过了电影创作中的第一个低谷。

在二人同居的3年里,陈凯歌又陆续拍摄了两部作品——《强行起飞》《孩子王》。

《强行起飞》,获得了第5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,而寄予厚望的《孩子王》却让陈凯歌颜面尽失。

图片

报道截图

一些人知道《孩子王》入围了第4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,却少有人知道《孩子王》获得过极具嘲讽性的奖项——“金闹钟奖”。

图片

报道截图

当然,事后也弄清了原因,不是影片质量不好,而是影片在拷贝时色彩还原度差。但不管咋说,这还是让初露头角的陈凯歌大受打击。

在获得“金闹钟奖”的第二年,陈凯歌与洪晃在美国进行了“登记”。

同居合法化了,188bet体育二人也没啥好惦记的了,各自把精力又放回了事业上。

忙于事业的洪晃回到了美国,而陈凯歌也开始准备拍摄由史铁生《命如琴弦》改编的《边走边唱》。

1990年,在北京电影学院念大二的许晴,恰好撞到了正为新剧挑选主角的陈凯歌。

当时男主已经定下,由黄磊饰演“神神”的盲人徒弟“石头”,而女主村姑“秀兰”却尚未有心仪之选。

处于如花的年纪,清澈得又像花一样的许晴,对陈凯歌来说就像“大热天里的一道冷空气”,心飞扬透心凉一击必杀。

就这么一眼,就改变了陈凯歌的生活轨迹……

“桃花朵朵来”与事业“巅峰”

有了许晴加入,让陈凯歌《边走边唱》的拍摄极为丝滑。

二人纵享丝滑之后,绯闻也在不经意间滑了出去,飞进了远在异国他乡的洪晃耳朵里。

图片

极度高傲的洪晃一听就不耐烦了,在那前后,洪晃也多次听到类似的绯闻。

对于事业型女性来说,婚姻不是生活的全部,是用来提高生活质量的,既然这段婚姻如此影响心情,还降低了生活质量,那就不如“算了吧”。

事后,洪晃在接受采访时说:

“我跟陈凯歌好了以后才知道什么叫嫉妒。那真是一种特别不好的感觉,突然发现怎么会有这么多女人喜欢他,我就‘晕菜’了。到最后,我甚至有泼妇的欲望。之所以要离开这个婚姻,就是因为它会把我最恶劣的一面带出来。”

图片

报道截图

在与洪晃的婚姻里,觊觎许晴,这就是陈凯歌浪子的一面,但在感情中“走神”的他,在拍摄电影时却是全神贯注的。

在《边走边唱》中,陈凯歌借助盲人对光明的渴望,反思着他对民族的深切思考。

这一部影片又一次让他入围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提名,并获得了伊斯坦布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。

图片

报道截图

也是在这一年,在艺术中坚持探索的陈凯歌,遇到了调入央视正担任《综艺大观》主持人的倪萍。

这又是艺术与艺术碰撞,思想与思想的摩擦,二人相处一段时间后,就不约而同的打了一记“共鸣的响指”,开始了同居的生活。

图片

情场顺遂的陈凯歌,在爱情滋润下更加奋发图强,誓要斩获金棕榈奖,成为首位获得此殊荣的中国导演。

于是,有了1993年的《霸王别姬》。

影片上映,好评如潮,陈凯歌一路斩获各大重要奖项,包括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以及美国金球奖。

图片

报道截图

有人会问,那为什么《霸王别姬》没拿到奥斯卡金像奖?

对,陈凯歌是没拿到。

据网友爆料,当陈凯歌发现那一届奥斯卡金像奖颁给了一部名叫《四千金的情人》的影片后,反复观看了几遍,越看越觉得各方面都比不上《霸王别姬》。

愤怒中,陈凯歌便去找奥斯卡的评委们理论。对此,评委们给出的理由却让陈凯歌哭笑不得:你都拿了金棕榈和金球奖了,你还拿啥奥斯卡,你还要啥自行车?

很多人认为《霸王别姬》是陈凯歌拍过最好的影片,从那之后所拍摄的影片都是商业性质的。

图片

报道截图

但真实情况,并非如此。

知名影评人罗罔极曾对此发表过自己的看法:“陈凯歌第一次追求商业性,追求票房与大众好感,恰恰是拍《霸王别姬》。”

第五代导演的特色之一,就是那段特殊的岁月给他们带来的思考——对历史的思考,对民族的思考,对未来的思考。

他们在电影中寄托的不仅是对艺术的追求,还包括他们对人生、对历史的深思。

尤其是陈凯歌,在《霸王别姬》之前的影片中最注重的就是用细节去展现、用意象去表达那些更为沉重的东西。

就像影片《黄土地》,一些观众会觉得比不上《霸王别姬》,但在电影人的心中却截然相反。

图片

举2个事例:

一是,《黄土地》被中国影评协会收录进“中国电影百年百部名片”,而《霸王别姬》却未能入选。

二是,年轻的贾樟柯就是因为看了《黄土地》才毅然决然地报考了“北电”,继而逐渐成为了第六代导演。

那么为何《黄土地》《孩子王》之类的影片得不到大家的认可?

其实,我们要接受一个事实:身处于当前这个浮躁的世界,任何需要时间去细品、深思的东西,都不太讨喜。

所以,很少有人去想《黄土地》中“翠巧坐花轿”那一段会有什么隐喻,也不会去想翠巧划船离开,消失在河水中意味了什么……

图片

《黄土地》截图

图片

《黄土地》截图

《霸王别姬》则不同,陈凯歌没运用多少隐喻与象征,而是直接把深刻的东西扒出来让众人看,这一下众人都看到了深刻的东西,便都觉得好。

所以,这才是商业的。

而艺术的,说句难听的话,是需要“月朦胧鸟朦胧”的距离感的,这倒不是说艺术就非得刻意“耍花活”,而是这样反倒能表达出更多无法直接表现的东西。

商业,需要直接、刺激的“象”,可“象”越具体、越直观,就会削弱“意”的深度。反之,“象”弱“意”则强,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“留白”。

图片

也因此,许鞍华会说:“与《霸王别姬》相比,《黄土地》才是陈凯歌的最高杰作。”

而贾樟柯更是表示:“《霸王别姬》最多只能算是,具有一定人文色彩的通俗情节片。”

情路的抉择与事业的坎坷

说到这,我们终于来到了陈凯歌一生中最关键的一段时间了。

在这里,我们必须要提及一部非常有重量的影片——《风月》。

说起《风月》,知道的人应该不多。

但这部剧却非常不简单,这也是一部入围了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的影片。

张国荣凭借这部影片提名了第3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,巩俐也凭借这部影片提名了第1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。

这部影片还是周迅在银幕上的“处女作”,而最近爆“红”的何赛飞也参演其中。

影片《风月》改编自叶兆言的《花影》,然而在上映时陈凯歌却未提及叶兆言,导致叶兆言多年耿耿于怀,几次“含沙射影”地攻击过陈凯歌。

图片

报道截图

而《风月》剧本是由陈凯歌与王安忆联手制作的,想来这很可能是陈凯歌未提及叶兆言的原因之一,王安忆事后曾发文表示跟陈凯歌学了很多知识。

也是在这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,陈凯歌的父亲去世了;而陈凯歌与陈红走近,选择与同居6年的倪萍分手,并最终娶了陈红,也发生在这部影片上映的前后。

所以说,这部影片对于陈凯歌来说,份量太重了。

图片

当年陈凯歌的《霸王别姬》成功后,一直渴望“名分”的倪萍等着“功成名就”的陈凯歌向她求婚,然而等来的却是一次次变相的推脱。

男人如果不想跟女人结婚,那理由肯定是一找一大堆的,但归根结底,任何不想结婚的推脱——真实原因绝不会是什么“还没想好”、“没到时候”或是“要自由”、“对结婚恐惧”之类的理由。

真实原因只有一个:眼前的女人,不是男人真心想娶的那一个。

那时,倪萍意识到这一点了吗?

这不好说。对于付出了真心又满心期待的女人来说,所看到的任何一丝希望都会让她坚定地自我催眠:再等等……

倪萍在家一等再等、叹息不断,而另一边陈凯歌却为选谁当《风月》的女主角煞费苦心。陈凯歌先是选定了王莹,随后又换成了陈红。

图片

论文截图

虽然,陈凯歌在拍摄《霸王别姬》时就与前来“探班”的陈红有过一面之缘,但那次陈凯歌并没有看清陈红,而这一次陈红又出现在眼前,只一眼,就让陈凯歌那被倪萍安抚的平静的心,瞬息躁动了起来。

图片

报道截图

然而,陈凯歌敲定了陈红,却遭到了剧组的反对,在僵持中,陈凯歌的父亲去世了。

在陈父的葬礼上,倪萍勇敢地以陈凯歌明面“未婚妻”的身份忙前忙后,那一刻陈凯歌不感动是不可能的。但他却没想到,在葬礼上他竟又遇见了陈红,陈红的父母与陈凯歌的父母还是朋友。

有那么一瞬间,陈凯歌这个浪子突然相信起了“命”——他在想,难道这一切都是上天对他最好的安排?

葬礼结束,陈凯歌遵循着“命运”的指引,努力向陈红走近,到最后走得实在是太近了,为了彼此不至于窒息,二人不得不连夜捅破了格挡在中间的那层窗户纸。

在与窗户纸较劲的那段时间,《风月》也恢复了拍摄,女主定为巩俐,追求艺术表达效果的陈凯歌对此无异议。

那段时间,陈凯歌非常忙碌,浪子与戏痴的身份来回切换。

图片

当陈凯歌拖着疲惫的身躯深夜回到家中后,经常一手举杯,站在窗台望着夜空中的那一颗颗星星发呆——1颗、2颗、3颗、4颗……,倪萍、陈红、倪萍、陈红……

1996年,带着《风月》参加完戛纳电影节,陈凯歌终于下定了决心,为了心中所爱,也为了不辜负命运的安排,直飞加拿大,来到陈红拍摄《纽约风暴》的现场,向陈红求婚。

“你想不想结婚?”

“你是不是想跟我结婚啊?”陈红笑着问。

“这就是我来找你的目的。”

“好啊,我可以结婚试试看,不行可以离婚啊。”陈红仍旧笑着。

“不行!我已经离过两次婚了(洪晃与陈凯歌结合时都是第二任),这一次下了决心要结婚,是要跟你过一辈子的。你要答应我,结了婚,就不许离婚,这是我跟你结婚唯一的条件。

图片

报道截图

这一边《告白气球》的伴奏才起,另一边倪萍得知陈凯歌的决定后,哽咽地唱起了《感动天感动地》:“我感动天,感动地,怎么感动不了你……”

一曲唱罢,倪萍没吵也没闹,默默离开了陈家。

终究是浪子陈凯歌负了倪萍的一片痴心。

然而,如果浪子的心中真装满了另一个女人,也许勉强继续下去对三个人都是伤害吧。

浪子啊,最伤痴情女人心!

但是幸好,这是陈凯歌的最后一次。

“烂片”还是坚持?

《风月》以后,到《我和我的祖国》之前,在大多数人心中,陈凯歌所拍的影片都属于“烂片”。

图片

报道截图

最为熟知的,莫过于2005年的《无极》,2012年的《搜索》,2015年的《道士下山》以及2016年的《妖猫传》。

值得深思的是,纵使当时有无数人骂这些影片为烂片,随着时间的流逝却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为之“正名”。

图片

报道截图

图片

网友评论截图

就我个人的感觉来说,无论是多数人认为“烂到极致”的《无极》,还是毁誉参半的《妖猫传》,我看到的都是一位“戏痴”对艺术的不妥协与坚持。

当年,王安忆在陪同陈凯歌写《风月》的剧本时,就曾清晰地感受到陈凯歌对艺术的痴迷与坚持。

很多剧情安排,他非要亲自走遍,撞了南墙再回头,宁愿浪费大量的时间,陈凯歌“也要把对的东西找出来”。

图片

王安忆回忆报道截图

在王安忆的回忆中,“戏”对陈凯歌不是一个物件,而是一粒粒蕴含着无限生命精华的种子。他要做的是要把他对问题的思考与对艺术的实践融入其中,小心地、谨慎地、将每一颗种子孕育成生命的雏形。

所以,单凭这种“用心与痴迷”,我就觉得那些“烂片”也许并不烂。

毕竟,一个曾为了拍好《妖猫传》,愿意用六年的时间专门去建一座唐城的导演,我相信绝不会是一个粗制滥造的导演。

图片

“唐城”

艺术要发展就要创新,所走的路是对是错,单论票房的多寡是有失公允的。

图片

报道截图

而且,我们也必须得承认:一些我们看不进去的影片,未必就不够优秀。

也许有些东西就是不合我们的口味,也许世界的浮躁早已腐蚀了我们审美的心,但我们总不能因为欣赏不了《蒙娜丽莎的微笑》,就说这副画是粗制滥造的吧。

当然我们也没必要人云亦云,有人说好就跟着说好。

说这些,只是希望我们对一些影片能多一点耐心,多看一看相关的剧评,多听一听其他的声音。

其实,不仅电影如此,很多文学作品也是如此,如果你读过文学评论,就会发现一个好的解读,会让你重新认识一部作品——而这部作品,你很可能曾一度认为其糟透了。

图片

毕竟,这个世界不缺少美,真正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,与愿意去察觉美的心。

文章到此告一段落,对于一半是浪子,一半是戏痴的陈凯歌,你怎么看?

图片

卿心君悦,一位情感观察者,用文字温暖你,我。

2023-05-26 10:27 点击量:4